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与交流» 学术交流

砥砺前行,学研有道----中科院院士姚熹教授座谈会侧记

发布日期:2017-12-26

(材料学院 廖霞霞)1225日下午,姚熹院士莅临材料学院参观指导,并与学院部分师生座谈。

姚院士首先向大家讲述了自己艰苦曲折的成长和求学经历。生于小康之家,却因日本侵略而随父母逃难至四川,并且在那里度过艰苦的十年。“经常是打着赤脚”、“连苹果都没有见过,上中学后才见到真的苹果,大吃一惊,原来与书上的颜色不一样”,这是姚老师描述的小时候的情形。但是艰苦的环境也磨练了人的品质,养成了吃苦耐劳、勤学向上的性格。抗战胜利和解放后,回到老家苏州、后迁到上海,参加全国组织的第一次高考统考,被北京俄语专科学校二部录取(30个录取人之一)。当时俄语是第一外语,每天记一百俄语单词,从零开始、学习任务繁重;特别不巧的是,学习三个月之后由于身体原因被迫修养、放弃了原定赴(前)苏联学习的机会,一年后进入上海交通大学,被动员学习冷僻的电器绝缘与电缆技术专业。在1954年读大二的时候入党,并任电机部总支部委员。四年后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随遇而安、努力向上,这是姚老师总结这一段人生经历而为老师们提出的建议。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有154项建设工程,其中一个是高压电缆输电项目;响应国家号召,作为临时党支部书记姚老师到西安市支持国家建设。一年后由于政治的原因,苏联专家撤走了,连同图纸也一并带走了。他领着100多名学生与工人一起,从零开始了难题的攻坚。“就这样一脚糊里糊涂踩进陶瓷的泥潭,六十年都拔不出来”,姚老师笑着说。凭着不懈努力、反复尝试,花了一年时间成功研制出合格样品。姚院士回想这个阶段,仍是充满激情,觉得这是个不可思议的过程。他以此经历激励年轻老师们,在困难面前,只要积极参与,虽环境恶劣也是能成长起来的,在干的过程中磨练自己;对待困难,首先思想认识要高,不要有太多私心,只要干了就能走得出来。

姚院士还和我们分享了赴美留学的经历。在完成绝缘陶瓷项目之后,他受命筹建电子陶瓷课程,从钛酸锶铋体系开始接触铁电材料这一前沿方向。改革开放后,因为偶然的机遇获公派赴美考察铁电材料研究状况并且在宾州州立大学任访问学者,是当时首批公派赴美的360名成员之一。在此过程中,他非常刻苦学习新知识,包括旁听研究生课程并且像普通学生一样按时完成作业,这种认真态度引起了教授们的注意。在国际知名的材料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L.E.Cross教授等人热心帮助下,并经我驻美大使馆批准,他转为博士生的身份,师从Cross教授,仅仅用了一年十个月就拿到博士学位,成为改革开放后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的第一人。姚院士自谦说自己并不聪明,但是做事认真,一件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并且很坚持,这也是从事科研工作取得成功的必要手段。他举例说自己从1959年开始研究钛酸锶铋,到目前研究了六十多年,现在还有一个博士生在做该体系强电场下的自修复作用。他还风趣的与大家分享了求学时的趣事,包括在入学语言考试的过程中,他记错了时间大清早七点跑到考场却发现空无一人、而且听力考试比及格线低了三分;在博士生资格考试中,教授出的关于张量的考题他完全答不上来。但是由于教授们了解自己认真刻苦的学习习惯,也欣赏他在专业方面的知识水平,所以都破例让他通过了,从而使他能够顺利读博并取得学位。

姚院士回忆说,在宾州州立大学的学习,时间虽短(1980年考试加科研,81年科研,82年答辩,83年回国),但是确立了未来的科研方向,而且读博期间提出的宏畴-微畴理论对铁电材料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回国后,参与了很多科研规划的制订,一直致力于推动国内功能材料的进步、时刻关注材料科学的发展。例如有一次在捷克开会期间,与博士导师以及其他学者闲谈时,了解到功能材料挠曲电特性这个新兴但冷门的方向,觉得非常有发展前景,回国后即组织教师和研究生开展这个方面的工作,目前这个方向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姚院士说,回头来看,选择这个方向是非常正确的,现在已有很好的进展、未来的发展前景也很好,值得在座的年轻老师们跟进。他特别希望南昌大学材料学院在铁电、压电、挠曲电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开展深入的工作,努力成为一个在国内外具重要影响的科研中心。

最后,姚院士以电子元件的发展历史为例,阐述了不同专业之间开展紧密合作的重要性。他认为,目前国内的几个专业学会,包括物理学会下的电介质专业委员会、硅酸盐协会下的特殊功能陶瓷专业委员会、电子学会下的电子材料功能器件分会、功能材料分会等等,应该通过一定形式形成互相沟通和协作的平台,把我国整体科研实力提升一大步。他郑重提出一个观点,即当前是材料科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特别是材料科学与人工智能、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相结合,将带来新的飞跃。姚院士鼓励年轻人要敢想敢干,同时认真选择适合自己的前沿方向,努力形成自己特色的理论和成果。

座谈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姚院士虽已届八十高龄,但是神采奕奕、毫无倦意,用平实而风趣的语言与在座的教师交谈、分享人生经历,老师们近距离感受老院士的风采,聆听他的教诲,受益匪浅。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学府大道999旧版网站
邮编:330031 电话:0791-83969553 电邮:mse@ncu.edu.cn
Copyright 2006 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江西宁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