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物理与材料学院
团学之窗
首页» 学生工作» 团学之窗

【学习王雨】高山仰止,永怀斯人 ——追怀我的导师王雨教授

我心中的王雨教授,是一个尽心尽力的老师,一个本色而执着的学者,一个值得所有人倾心相交的君子。

王老师的全部时间,基本上都奉献给了工作。很多个深夜,当我从实验室回到办公室,都能看到王老师的办公室还开着灯。过去这些年,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在南昌,无论他是香港的终身教授还是南昌大学的一院之长,王老师的勤勉都是众所周知的。我时常跟他开玩笑,说别人的工作时间一般是8×5,而他的工作时间是16×365,遇到闰年就是16×366。实际上几乎也是这样,这一点,是他的学生、下属、合作者,都异常敬佩之处。

王老师治学严谨,热心培育英才。在香港时,他的课题组人比较多,最多时学生、博士后加上访问学者等大约有30-40人。这相当于应用物理系大约1/3的人数。尽管人数众多,他却一直尽力指导每个人的科研工作。课题组几乎每周都有组会,很多组员都比较忙,他并不强求大家一定参加,但他本人却是雷打不动地出席。很多时候,他会亲自在组会上给我们做报告,阐述他对热门文献的点评、对组里工作方向的规划、对科研形势的判断。此外,他也努力促成一些小范围的讨论,增进科研人员之间的了解和协作,从而推动相关工作。这其中,最典型的形式就是他用自己的工资请大家吃饭。有时大家讨论工作,不知不觉到了饭点,他就会提议大家一起吃饭,但从来都是他请客。这种情况下,大家会放松些,话题也会更广泛些,然而不论如何跑题,他也不忘给刚才讨论的工作问题定一个结论。组里人员众多,单是修改大家要投出的论文、专著等,就需要王老师付出大量的时间,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去完成这些工作。我曾听说,有些同事的论文在投出前,王老师前后改了十几个版本。王老师经常自我调侃说,他就是大家的文字编辑,不过幸运的是,工资还是比较高的。

王老师对于教学工作充满热情。他在香港期间,我做过他几年的助教。简而言之,做他的助教,就是“幸福”二字,因为大部分的工作他都亲自完成。对于课堂内容,王老师从不假手于人,即使是相对简单机械的实验课程,他也都是自己一人讲解,不会以任何理由早退、走过场。王老师博学而健谈,精通粤语、英语和普通话,讲课风格又幽默风趣,总是能和任何国家的学生打成一片,学生们都很喜欢他。课下,学生们经常直接去他的办公室找他答疑解惑,而他也总是耐心地一遍遍地解答。每年大四学生的final year project,系里本科生可以自由选择导师。毫无外,每年选择跟随王老师的学生总是最多的。课堂作业和考试卷,王老师从来都是亲自批改,我只需要帮他统计一下分数。我时常劝他不要那么辛苦,而他总是说:“不能误人子弟啊,还是要尽量认真点。”

王老师本人更是聪颖过人,才华横溢,兴趣广泛。王老师15岁便从一个小山村考上了清华大学,本硕博学位皆在那里获得。博士毕业后,又师从多位世界顶尖的物理学家,由此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王老师兴趣爱好十分广泛,在文学、历史、哲学、电影、音乐、摄影等诸多方面,他都广泛涉猎。王老师喜欢在网上写些文字。从那些文字中很容易看出他复杂的知识体系,令人叹为观止。每篇文章,短则数百字,长则几千字,且每一篇都是旁征博引,频繁地引用古代诗词、现代文学,甚至外国文学和中外音乐、电影中的内容。

王老师对周围的所有人总是关怀倍至,细心周到。拿我自己来说,因为王老师两年前邀请我去南大工作,所以,这一两年,我经常去南昌。每次我告诉王老师我要去南昌,他一定会提前几个小时问我,住宿安排好没有?有没有人接送?吃饭怎么办?甚至好几次,我到南昌的时间比较晚,他都借口自己刚刚下班,然后开车到火车站把我接到酒店。其实,我跟他真的很熟,他完全无需这样客气周到。但王老师总是这样,无微不至,春风化雨。

除了勤奋、聪慧、平易近人,王老师还正直、善良、谦逊、认真、豪爽、果敢,这些形容丝毫不夸张。多年的海外生活让王老师有很多西化的生活习惯(喜欢喝咖啡,喝可乐)和思维方式,但骨子里,他仍是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以所有中国知识分子信奉的优良品格为荣,多年来以身作则,一以贯之。王老师更有浓浓的家国天下情怀,在平凡的工作中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心血,是个真正的君子,惠而不费,泰而不骄,足以令所有人钦服效法。

在我的心目中,王老师一直是一个榜样,一座丰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春风化雨,桃李芬芳。由衷敬仰,永久怀念。愿老师一路走好!